2016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包括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五方面。中国应如何定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道路上有哪些荆棘?围绕着这些问题,《亚太日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系主任、诚成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曹和平教授。
谈及中国应如何定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诚成资本首席经济学家曹和平教授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在接下来的改革中应敢于对外开放,特别是在金融、教育、医疗、传媒、电讯网络、要素资本市场开放六大领域;他提出,自贸区制度应该向两万多家产业园区进发,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这样一来,自贸区政策就和三十多年改革的政策连续起来了。
TPP本身的问题并不小, 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
美国主导的TPP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已经签署,成为最近二十多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一项贸易协定。迄今中国尚未提出加入谈判的申请。
曹和平认为,当前,中国与东盟、韩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是世界最大的双边贸易之一。TPP威胁并不像东南亚部分舆论所想象的那么大。
曹教授表示,事实上,TPP本身问题并不小。比如,在TPP条款中,美国把原来对本国医药专利不当,伤害到美国消费者福利的条款调整,调整后,医药产业和消费者双双得利的老规定反而又在TPP中坚持。这种保护美国医药垄断企业过时的和不公平的条款中不是医药个例,也不是行业个例。公道不公道,试用后就知道。TPP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大国在其中,美日两国得利,小国有苦难言在后边呢。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中国企业也不用太在意。改变的机会有的是。
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曹和平提出当前中国应该有三方面的金融改革:
第一,机构要适应世界发展新形势改革。“一行三会”合并,成立统一决策的金融联席会议办公室,去掉一级科层,增加宏观综合决断能力视野,更适合当代金融发展大趋势。
第二,机构上浮改革后,把发放基础牌照权利下放到地方就有了制度支持基础。我国一个省大多都和欧洲大国一样,有发展自身国民经济体系潜力。各省获得了发放基础牌照权利,根据自己情况因地制宜,优化资源和发展金融业。这和重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给地方逻辑一模一样。
第三,金融改革要和金融科技发展,尤其是与互联网+金融技术发展相结合。目前看,中国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两万多家。它们都是中国产业政策汇聚洼地式沃土。如果金融改革再能向这些园区着力,就等于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政策沃土平台延伸,开花结果可能性非常大。
中国自贸区应如何发展,曹和平认为理论上任何企业都有享受自由贸易的权利,自贸区的红利应该更快的让中国的实体企业“国民”都受益。在这个意义上,不是说再过几年自贸区不要了,而是说,由点到面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由贸易权利了。这就好像所有的儿童都入学了,不是不要学校了,而是学校普及了。
他分析,目前自贸区房价大涨,两个原因:一是短期股市震荡,债券市场承托风险有限,大宗商品和楼盘住宅资产交易就成为风险规避资本的承托市场,这是短期效应;二是自贸区政策优惠形成的报酬洼地效应,很多寻求政策洼地的投资就会扑火而来。这是制度效应,也是大家都在抢申自贸区的激励之一,这种现象只能等自贸区面上铺开后得到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