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017年2月18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承办的“《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内河源头流量恢复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和平教授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来喜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秘书长杨秋生、副秘书长王叶、苏吉荣,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翠玲,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等专家学者参会。
2017年2月18日理论研讨会现场
每当雾霾来袭,其对经济影响的讨论便屡屡见诸报端。但与此同时,同样面临严重考验却较少被大众讨论的是水资源危机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水跟雾霾一样,是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两个因子。”18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教授在其所著的《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新书发布会上表示。
“北京地区的水资源到底能支撑多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成为制定北京市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基本指标。”曹和平指出。
他在书中提到,北京曾是一个水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但随着城市扩展、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地表水系迅速断流、干涸,地下水遭到严重超采,缺水局面逼近。
书中指出,2001-2012年,北京用水总量达35.4亿立方米,供需缺口约为11.94亿立方米。2001-2012年,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致在100-200立方米。联合国标定,人均1700立方米/年为贫水国,而北京人均水资源不到联合国贫水线的1/10。
曹和平认为,北京经济的增长,加之没有水权及水市场等制度建设矫正用水行为,是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原因。
曹和平表示,北京解决水资源困境既需要工业补水,又需要人为节水。工业补水即南水北调工程。同时,北京需要走向更加节水的增长模式,对蓄水构造进行逆向修复,根据阶梯水价对人们用水需求行为进行调节,建立污水排放权和清洁取水权的水交易市场,加快水务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并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
曹和平等著《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表示,水资源保护的社会宣传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势在必行。
“水资源治理既需要供给侧的改革,如加强蓄水调水,也需要从需求侧改革,包括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张彤说,“在北京水治理上有这样一本书是非常超前的,书中的切入点和观点都非常有借鉴意义。”
《北京水生态理想模式初探》于2016年9月出版,是两个跨时序研究的成果。曹和平在发布会上提到,之所以今天举办发布会,是因为本书虽为新出版,却有几处需要修订再版。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将在2018年全面建立“河长制”,由“河长”牵头制定一河一策的治理方案。曹和平表示,下一步会在书中收录对这部分的讨论。
本文转自:《中新经纬》
记 者:钱蕊沙